<u id="blivr"></u>

    <delect id="blivr"></delect>
    1. <delect id="blivr"></delect>
    <u id="blivr"></u>

    關于老街

    屯溪老街的滄桑歲月(下)

        1984年11月24日《光明日報》刊登了冠西《屯溪印象》一文,文章對屯溪老街的建筑風格和特色作了精辟的分析:“老街建筑群遠看似參差跌宕、連綿起伏的城墻垛堞,近前正面看每座樓房,又似凌空翹首的牌坊。一是沿街向前望去,只見形形色色的店鋪,雖然并排連結,但并不處在一條直線上,錯落有致,而且店與店之間均有磚墻突出,和鄰店相隔,這樣就既使各店的店堂減少相互干擾,有自成門戶之感,又使整個的街景輪廓顯得富有曲線變化,不覺其平直單調。二是沿著店堂門面自下而上看去,但見樓層主面,多用隔板裙和花式排窗裝飾門面,上部則挑出幾尺寬的一道屋檐,既可遮陽避雨,又使樓屋立面顯得古色古香,如果再走進店堂向里望去,里面是連續多進的內院房舍,有的還在內院天井加蓋明瓦,當做庫房堆棧使用。這種建筑格局,正是徽州地區前店后坊(作坊)、前店后庫(庫房)、前店后戶(住宅)的典型布局,適應著小店的多種使用功能”。文章還感慨道:“沿著這一二里長的石板老街在人群中緩緩漫步,望望兩邊這些古色古香的木構建筑,看著這些來自皖南山區的各色山貨特產,聽聽這些濃重的徽州鄉音,仿佛使人置身于《清明上河圖》一類的古代風俗畫卷之中”。

        屯溪商業賴以新安江水系成長發展,屯溪老街是屯溪商業經營的載體。皖南山區茶葉、竹、木、桐油、香菇、筍干、箬葉等土特產在屯溪集散外運,同時滬、杭等地工業產品及舶來品經屯溪轉銷上游各地。清未,已是百商云集、行業齊全、街道壯觀、店鋪林立,為徽州最大的進口、出口、轉口碼頭。1935年《中國經濟志》載:“休寧商店1200戶,屯溪占其半”??谷諔馉帟r期,屯溪成為皖南重鎮,市場性質逐步由商品集散交換地向消費型城市轉軌,呈現畸形繁榮。1948年屯溪鎮商會按行業歸并組成34個同業公會。1950年屯溪市工商聯將工業、手工業劃出,商業方面成立雜貨、南北貨、百貨、紗布、陶器、鐘表、眼鏡、醬菜、煙絲、錫箔、屠宰、糧食、旅店、糖食、面食、藥業、酒業、香紙、代理行、汽車、轉運、油鹽、五洋、估衣、山貨、圖書文具、飯館、理發、豆腐計31個同業公會和茶漆顏料、浴池2個小組。屯溪街市由座商、行商、攤販組成,以座商為主,行商數量少而資力、活動力均強,攤販都是小本為生。座商有獨資,亦有合股,大店二三十人,小店三五人。南北貨的鄭景昌、余福泰、裕和祥,布業的鴻泰、震大、九華,百貨業的胡同和、新昌,藥材的石翼農、同德仁等都是資力雄厚,批零兼營,購銷兩旺。相當部分家店不分,俗稱夫妻店,前面營業,后面是小手工業生產作坊,自產自銷。行商有資金,無店面,從事各類商品販運活動,大都是經營木材、桐油、香菇等土特產收購,運往滬、杭銷售??谷諔馉帟r期的程鵬飛、張彥昭、陳慰齋都是較大的木商,其次是舊貨、古玩的收購。此外還有兩種情況較為特殊,一是季節性的茶葉販子,稱“螺螄販”,從茶農手中收購毛茶銷售給茶號,最高年份達千余人;二是抗日戰爭中興起的“跑單幫”從淪陷區采購商品偷運來販給商店,間亦帶土、特產品運往淪陷區。攤販有固定設點經營的,也有肩挑串街走市叫賣的,多以煙攤、小吃點心攤、山雜、水果、蔬菜以及剃頭擔等為主。

        屯溪街市商業經營方式上,既繼承了徽商“以誠待人,以信接物,以義為利,仁心為質”等傳統商業道德,又根據實際社會的發展,結合地方特點,積累了深購遠銷、產銷掛鉤、薄利多銷、以優取勝、貨真價實、注重信譽、資金運用靈活的經營特色。

        屯溪老街古樸的徽派建筑藝術,幽雅的文化氛圍、濃郁的商業氣息,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綜合效應。特別是老街兩側店鋪門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,古色古香,耐人耐味。

    清人朱彭壽有過一首七律《字號詩》:“順裕興隆瑞永昌,元享萬利復豐祥,泰和茂盛同乾德,謙吉公仁協鼎光。聚益中通全信義,久恒大美慶安康。新春正合生成廣,潤發洪源厚福長?!崩辖值慕?00家店號有很多就是從本詩中選取一個、兩個或三個字組合成的,如“同和”、“華興”、“鴻大”、“同益”、“大吉祥”、“同德仁”、“合記春”等,深刻體現了經營者對吉祥如意的經營意境的向往和追求。

        還有一些店號比較明確地反映出所經營商品的內容,給人以一目了然之感。如農用物資店名曰“谷豐源”、土特產品店名曰“富隆店”、兒童用品店取名“成龍”、婦女用品商店取名“怡鳳”、合資經營百貨的叫“華聯”、瓷器專賣店稱“磬玉”、中西藥房為“頤壽堂”、鞋店為“步云軒”、酒店則稱“阮小二”。

    在老街中西段,文房四寶、書畫藝術品等旅游紀念品比較集中,而這些店鋪的招牌更給人翰墨書香的感覺,無不彌漫著民族文化豐富的韻味。如“醉墨山房”、“文雕苑”、“一品齋”、“藝林閣”、“集雅齋”、“薈萃軒”、“徽寶堂”、“墨都畫廊”等。而諸如“始信閣”、“夢筆藝齋”、“天都”、“蓮花書社”等,更是黃山秀麗風光與燦爛徽州文化的生動表現。

        老街不少金字招牌體現了徽商講求仁德的“儒商”經營思想?!巴氯省敝兴庝亙裙衽_上豎有一塊立牌,上書“橘井流香”四個金色大字,向群眾展示該店濟仁施德的經營宗旨?!伴倬飨恪钡涑龈鸷椤渡裣蓚鳌?,傳說漢代桂陽人蘇仙公,修仙設道。仙去前,對母親說:“明年天下疾疫,庭中井水一升,檐邊權限橘葉一段,可療一人?!钡矫髂?,果然發生疫災,他的母親依照他的話醫治病人,果然都痊愈了?!俺痰萝啊贬u園,見其名號立即令人想起唐代劉禹錫《陋室銘》中的名句“維吾德馨”,同時店堂內還有兩塊立招,上書“梅葛遺制、濃泛蒟香”八個大字。梅葛是傳說中制醬的祖師?!吧X香”是指蒟醬的香味,《史記?西南夷列傳》載漢時“獨蜀出蒟醬”,經夜郎行銷南越,這兩塊招牌充分顯示其制醬技術的正宗和產品的優良質量。

       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老街店號的書法藝術?,F今老街上的店招,出自王朝聞、啟功、沈鵬、亞明、唐云、林散之、苗子、費新成等書壇魁星之手,另外也有省內名家和地方書法精英的墨跡?!叭俪廄S”擁有吳作人、沈鵬、羅工柳、劉炳森四位大師題寫的扁額,可謂匠心獨具,玲瑯滿目的老街店號招牌,構成了一座書法藝術的博物館。